楊新忠
一座劉公島,半部近代史。國慶假期,踏尋著歷史的腳印,來到向往已久的劉公島。這里是北洋海軍的誕生地,從原來的軍港重地到如今的“警醒之島”,劉公島的歷史變化也是國家復興之路的縮影。秋日劉公島被襯托的格外莊嚴肅穆,斑駁的石路散發(fā)出濃烈的歷史厚重味道。島上風光優(yōu)美、植物茂密,眼前的景色既是歷史的遺跡,更是歲月的見證。
關于劉公島的來歷,傳說此島為“海上劉氏別業(yè)”,相傳劉公為漢朝皇族一支,東漢末年避戰(zhàn)亂來此島,故稱劉公島。鴉片戰(zhàn)爭失敗以后,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海軍——北洋海軍,劉公島就是這支海軍的駐扎地。創(chuàng)立之初的北洋海軍擁有大小艦艇二十多艘,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巡洋艦、戰(zhàn)艦等,號稱“亞洲第一艦隊”。
走進甲午戰(zhàn)爭博物館,了解那段悲壯的歷史。1894年,日本發(fā)動了蓄謀已久的甲午戰(zhàn)爭,清軍匆忙應戰(zhàn),在經歷黃海海戰(zhàn)、威海衛(wèi)保衛(wèi)戰(zhàn)后,北洋海軍在劉公島全軍覆沒,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《馬關條約》。甲午海戰(zhàn)的失敗,是中華民族的恥辱,我們在痛恨清政府無能的同時,不應該忘記那些前赴后繼,浴血抗敵的水師英雄。甲午戰(zhàn)爭中,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全力迎戰(zhàn)日軍,與北洋水師眾將士一起抗擊日寇到最后時刻,面對日軍勸降,丁汝昌大義凜然:“余決不棄報國之大義,今唯一死以盡臣職。”寧死不屈自殺殉國。戰(zhàn)爭硝煙已逝,但丁汝昌面對外侮所展現的民族氣節(jié),必將為后人所銘記。
面對內憂外患,中國人民奮起抗爭,前赴后繼,無數愛國人士奔走吶喊。1925年,聞一多寫下的《七子之歌·威海衛(wèi)》如歌如泣:“母親,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,我有一座劉公島做我的盾牌?炀任一貋硌,時期已經到了。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!母親!我要回來,母親!
劉公島,千年夢醒,警鐘長鳴!甲午戰(zhàn)爭是一次沉重的挫折,中華民族國力孱弱,導致國家領土被外族侵占,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。“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,實自甲午一役始也”。以甲午戰(zhàn)爭為轉折,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迅速爆發(fā),無數仁人志士持續(xù)不斷的救國救亡運動迅速高漲。回顧歷史,提醒我們勿忘國恥,為了讓后代銘記甲午國殤的教訓,劉公島正在傾力打造“中華民族警醒之島”。經過一百多年的磨礪,劉公島也將在歷史的沉淀中煥發(fā)新的生機。 |